
连州阳山归路原文及赏析【精选】
原文: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译文
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注释
连州:治所在桂阳(今广东连县);
阳山:县名,属连州,即今广东阳山县;
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
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 赏析:
建炎四年(1130),吕本中避乱南行,至连州。这首诗是他离开连州北归时作,抒发的是流亡途中的愁苦心情。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
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
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
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
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
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
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连州阳山归路原文及赏析【精选】
原文:
译文
小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翻开吕本中诗集,连州阳山归路一作,抒发了诗人流亡时的愁苦情怀。首句点明诗人的行程轨迹,暗示诗歌所处环境的恶劣。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实际却用“强言”二字定位自己的忧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楚与感慨。
诗中“避地”二字为主干, subsequent sentences offer insight into the characters and setting of the poem, while also hinting at the deeper themes of the writer. The following lines focus on the characters'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ir surroundings, reflecting the awkwardness of their perspective.
注释
这首诗原作是吕本中,年号连州。诗中通过描写连州阳山归路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亡时的愁苦与孤独感。
作者引用了杜甫的《月夜》来描绘后人在战争期间的无奈和忧思,显示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小儿女的不解行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迷茫。 返回免费演讲稿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