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房庵的经典散文 今年“五一”前夕,我驱车近五十公里,至福建省南靖县靖城镇的大房村,此地有一处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刹——“岱房庵”。在中国古代,“寺”与“庙”有着巨大的差别。“寺”是指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是超然世外的境界;而“庙”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义勇等优秀人士而供奉的地方,祭拜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这里又如何出现了一个“庵”?一路上,我带着这个疑惑琢磨了很久…… 是的,就是在中国八大方言中的闽南话,民间也较少将“寺庙”连在一起读;倒是将“庵庙”凑在一起念占多数,这其中终究有何缘故呢? 刚至庵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求必应,佛法无边”的门两旁呈“八”字形巨幅“九龙壁”浮雕,长有12米,高1米多,是福建省南靖县目前最大的九龙壁石雕,它整体雕像镌得活灵活现,十分清秀、雅丽而灵动。进入大门,是一汪巨大的放生池,池里游弋着各色大小不一的鱼儿,尤其是那活泼可爱的金色鲤鱼,更是惹人眼目;过了廊桥,便是两旁七进廊宇,廊前矗立着十二生肖石像,再深入就是四座六面体“广济亭”;庵的左侧有一座戏台,右侧是一棵1996年就被列为省级保护的千年古樟树,亭台中间各设一座石雕巨象。过了石雕巨像,就到岱房庵主体建筑,它为燕尾脊悬山顶式格局——庵顶雕龙绘凤,瓷雕工艺精湛美观;整体为石砌墙基青砖墙体;庵内雕梁画栋,饰有许多花卉和飞禽走兽;16根石柱均镌有各朝名人墨客不同书法。其中大门石柱两旁石板上有一副十分醒目的对联,是仿青铜器造型的古篆体字,所以就是一般的书法家是无法辨认,后经福建省考古专家解注,认为是“福地为乡来肇刹,阐门斋喜是崇林”,如此仿古青铜器的古篆体字就是在闽南民间极其罕见;殿内还有乾隆年间“知漳州府事”(相当为如今的“市长”)李本南题写的行楷“敢谓虔诚通法座,顷时甘雨沛桑田”;还有国学生林明辉敬题的草书“锡卓三坪大地已成法界,香分一瓣房山复建经堂”等。这些楹联寓意深远,韵味无穷而深刻,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庵内分前后二进,以门厅、天井、回廊、大殿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有500多平方米,供奉的主神像是“广济祖师”(为唐宣宗皇帝特敕“法号”)——杨义中。最是天井里的四墩廊柱,均有活灵活现的蟠龙缠柱浮雕,极为神奇、美观而大方。 据《南靖县志》(清乾隆版)记载:“明宣德年间,因迎祖师像祈雨,过浮山大坪社,遂止不去,乡人筑寺祀之。”也就是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福建南靖“赤地千里”,乡人至平和县三坪寺迎祖师出巡祈雨,农历六月十六日抵达“大坪社”(今大房村),结果祈雨灵验,各地民众纷纷前来敬拜,祖师像也因此一时无法回三坪寺。当平和县“三坪寺”住僧和当地信众前来要求时,岂料祖师显灵,三抬不起……后乡人三卜杯珓,才知祖师愿留房山开基,乡人因此集资兴建了此庵。 悉查此情,我才恍然大悟,如梦方醒:因为“庵”在中国古代特指圆形草屋或小庙。“祖师愿此开基”应理解为——祖师的神灵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愿此筑庵建庙,以达到更多更好地济世为民的效用。然而,同样是祭拜“广济祖师”,平和县就有“三坪寺”,而此地为“庵”(意指小庙)呢?其实,“三坪寺”原为“三平真院”。是为杨义中于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从广东罗浮山经潮州(今广东潮安)走闽粤古道来到福建闽南后,在漳州芗城开元寺后的半云峰下(今紫芝山)建下“三平真院”。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七月,李炎下令“废佛汰僧,简并佛寺”,在全国范围内废除44600多座佛寺,并遣散26万多和尚、尼姑,三平真院也于那时被毁。杨义中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于唐懿宗李Yii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率众僧爬山涉水,迁至闽南一隅的深山老林——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并在三坪九层岩峡谷中,依靠当地百姓的力量,在大柏山麓创建如今的“三坪寺”。所以,“三坪寺”是杨义中在世时修行与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应称为“寺”,而岱房庵初建时杨义中已圆寂553年,乡人以杨义中为“神”,供奉的是“神”而非“佛”,并以杨义中的神像来祭拜求雨,所以应称“庵”或“庙”。如今,从庵内供奉的主神像是“广济祖师”即可看出。而史书中表述此庵建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这是百姓求到雨后,再用九年的时间,岱房庵的工程才全部完成,这也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九龙江一带旱季应该有相当长一段的时间,即便要“建庙求雨”,那旱季也早已过去了。 从此以后,乡人都以“庵”来称呼此庙。一遇长时间旱情,人们均抬着祖师神像来祈雨。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漳州一带大旱,众人祈雨,祖师灵感显应,即刻普降甘露;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37年),南靖上下一片赤地,人们又抬广济神像到各地祈雨。祈雨时,祖师像身着黄色袈衣,头戴柳枝帽,由“水首”主持祈雨,所到之处,人们都摆上香案,备足香、烛、炮、茶果等敬拜。结果祖师像的香烟袅袅,弥漫整个南靖,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现象。 【原文深度解析】 1. 主题与结构: - 主题:古刹的历史变迁及其现代改造过程。 - 结构:时间线(古代寺庙、近代建筑)、事件展开。
- 语言风格:
- 简洁流畅,对比鲜明(如“寺”为神像,“庙”为建筑)。
-
用词多样化(如“巨幅‘九龙壁’浮雕”、“鱼儿游弋着各色大小不一的鱼儿”等)。
-
方言与文化元素:
-
福州验用闽南话,强调“寺庙”的地方性。
-
时间线与现代改造:
- 从古代到近代,描述古刹演变过程。
-
通过具体事件(如建房、现代改造)展示变迁。
-
比喻与对比:
- 将“寺”比作“寺庙”,将“庙”比作“建筑”,突出主题差异。
-
使用对联和历史文字符号增强文化深度。
-
感官描写:
-
墙壁浮雕、巨人的身影、古树石雕等,增强画面感。
-
语言精炼与流畅:
- 通过“行楷”、“草书”、“行诗”等修辞手法突出对联的工整性。
- 使用“一瓣房山复建经堂”等句式保持整体结构连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