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免费演讲稿 内容页

李纲《病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_病牛李纲阅读理解

2025-08-14 23:06:55   本文已影响 9319人 

李纲《病牛》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纲的这篇《病牛》是一位著名宋朝诗人的作品。本诗出自李纲,当时他因被贬武昌而创作。以下是对本文的改写: 【原文】: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

【注释】:

本诗是李纲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被贬武昌时所作。

⑴实千箱:极言生产的粮食多。实:充实,满。箱:装粮的容器。一说同“厢”,指官府的仓房。

⑵复:又,再。伤:哀怜,同情。

⑶但得:只要能让。

⑸不辞:不推辞。

⑹羸(léi)病:瘦弱有病。残阳:夕阳,即快要下山的太阳。此处既烘托凄凉气氛,又喻指作者晚年。

【作者】: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1112年(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初围开封,他坚决主战,阻止钦宗迁都,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兵。后被贬。高宗时任宰相,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在职七十余日即被罢,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翻译】:

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赏析】:

《病牛》是宋朝诗人李纲的作品。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病牛》既是成功的咏物诗,也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所传诵。

p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p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p中,“残阳”既指夕阳,也指夕阳西下。此句通过双关语,突出了作者(或病牛)的晚年状态,同时表达了他们对生与死关系的思考。整首诗以病牛为喻,借咏物言志,既展现了其辛勤劳动、体弱体弱的形象,又体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

p的结尾部分“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也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时,作者以“残阳”作为过渡词,暗示了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主题。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又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心甘情愿为众生的志向。至此,整首诗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深刻的情感,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p中的“托物”与“言志”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和对生命的态度。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p中“力尽筋疲”与“无一人怜惜而不辞赢病卧残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强调了牛的辛勤劳动和不争利益;后者则展现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对苍生的悲悯情怀。

整首诗通过牛的形象,传递出一种深沉、深刻的生命智慧: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中,只要我们心怀仁爱,愿意为天下苍生付出,就能创造人间的希望。这种精神境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哲理意义。

【阅读训练】:

(1)本诗使用了哪些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2)“但得众生皆得饱”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意旨深远,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 ①. 初入词境的转折手法,通过“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

② 设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

③ 拟人:将牛人格化,连用两“得”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④ 又写:首句两个“千”字,极力夸张,互相对照,写出了牛的辛劳,也突出了牛的功绩。(意对即可)

(2) 全诗以病牛的口吻自问自答。一、二句提问:耕田千亩的病牛为什么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第三句“但”字一转,情绪由悲凉转为激昂,作者直抒胸臆:只要能够对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有利,使“众生得饱”,那么,即使是累伤病倒在夕阳残照之中也无怨无悔!

第三句“但得”一句连用两个“得”字,语气强烈,表现了诗人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意对即可)

返回免费演讲稿列表
展开剩余(
上一篇:戎昱《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阅读练习及答案_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拼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