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海棠》阅读答案及赏析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
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
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1) 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
(2)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A、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 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
(2) “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将海棠也比作高贵华丽的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人的想象中,海棠花与人一样,在深夜独自沉睡。因此,他点燃了高烛,使海棠花打起精神去展现自己的美丽。“构思之巧”“巧”在诗人运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的思想,又巧妙地没有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以拟人的手法将海棠与人相提并论,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苏轼在《海棠》诗中通过描绘月夜中的海棠花,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冷暖的感慨。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景相融合,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处世态度.
阅读练习二:
(1) 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2) 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嗅觉,写出了海棠的光彩和香气.
(2) “只恐夜深花睡去”,其中“怕”是情感上的感慨,“睡去”则将人与海棠相提并论,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照红妆”则呼应前句,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出爱情或情意的深沉.
参考答案:
(1)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嗅觉,写出了海棠的光彩和香气。
(2) 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其中“怕”是情感上的感慨,“睡去”则将人与海棠相提并论,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照红妆”则呼应前句,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出爱情或情意的深沉.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东风袅袅”形容春风轻柔的吹拂,与“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相映成趣。“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转过回廊,照不到海棠花。这两句是通过视觉和嗅觉,写出了海棠的光彩和香气。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花转廊”形容月亮已经穿过回廊,只有一道明亮的月光穿过后,月亮已转过了回廊,照不到这海棠花。“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转过回廊。
第二句描写月下的海棠,“花转廊”形容月亮已经穿过回廊,只有一道明亮的月光穿过后,月亮已转过了回廊,照不到这海棠花。“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第三句“只恐夜深花睡去”,其中“怕”是情感上的感慨,“睡去”则将人与海棠相提并论,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照红妆”则呼应前句,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出爱情或情意的深沉.
最妙的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的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的心里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的情态;“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青红”则暗喻了诗人对月光的欣赏,把月光照在海棠上,与自己相提并论。诗中既有对月光的神韵描绘,又有对花瓣的细腻刻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海棠的优雅脱俗之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情怀,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返回免费演讲稿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