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免费演讲稿 内容页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5-09-03 13:34:02   本文已影响 7290人 

以下是基于原文《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的三篇不同版本的文章改写: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10分钟)

教师活动:
1、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提问:“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
3、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思考: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讨论,产生猜测。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读通读顺(15分钟)

教师活动: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等。”
3、指名再读,师生合作读。教师相机范读。

学生活动: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句的情感和意境。
2、用词准确,节奏感强,朗读流利。


**三、再读,感受不同(15分钟)

教师活动: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并结合老师的描述,想象庐山的其他部分。

学生活动:
1、反复阅读诗句,尝试用不同的语速和表达方式读。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四、品读,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10分钟)

教师活动:
1、看到庐山的这一千种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学生读书时的感受,引出苏轼的困惑。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点上,并问自己:“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看到的不仅是庐山,还包括周围的山水和小路。

学生活动:
1、根据老师的引导,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时结合生活经验加深理解。


**五、升华,积累运用(5分钟)

教师活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例如:“不识庐山真面目”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例如:“身在此山中”启发学生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同时体会这种状态带来的积极影响。

学生活动:
1、思考如何将这句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宋)
横 侧
远 近 各不同 客观全面


希望以上版本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需要进一步优化,可以随时告诉我。

返回免费演讲稿列表
展开剩余(
上一篇: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_心理危机应急预案模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