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免费演讲稿 内容页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中国石拱桥说课教案)

2025-09-05 22:17:33   本文已影响 7286人 

以下是对四篇“中国石拱桥说课稿”的比较分析:


1. 《中国石拱桥》(第一篇)

教材地位与作用: - 文本以事物说明文的形式呈现,属于八年级第三单元的开头段落。是整个内容的一个重要节点,为后续学习其他类型的桥梁材料打下基础。 - 石拱桥作为一个传统建筑元素,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 通过整体感知,了解石拱桥的特点和我国桥梁建设的历史成就;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对比分析法)。 - 训练学生理解生字词,并体会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即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整体感知:抓住石拱桥的特点,理清结构逻辑关系。 - 说明语言准确度:通过具体事例和对比分析来提高学生对说明语言的理解能力。

教法与学法: - 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 强化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


2. 《中国石拱桥》(第二篇)

教材地位与作用: - 教材延续了第一篇的主线,同时增加了对卢沟桥的详细研究,使内容更加丰富。 - 梳理知识时需要结合卢沟桥的特点和对比分析法。

教学目标: - 同样包括整体感知、了解结构特点及方法(如对比分析),但重点突出对卢沟桥的不同特征的研读。 - 提高学生对桥梁元素的理解能力,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对比思考:通过比较卢沟桥和赵州桥的特点,突出“石拱”的重要性。 - 说明语言的准确度:具体分析卢沟桥的例子来提高准确性。

教法与学法: - 强化对比分析法,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研读。 - 课堂中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3. 《中国石拱桥》(第三篇)

教材地位与作用: - 教材注重对说明语言的准确描绘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 通过“泛引”、“特引”等方法,强调对材料特点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 具体感知石拱桥的特点,明确句子结构和特点(如“石刻狮子”、“独特建筑形式”)。 - 提高学生对桥梁元素的审美能力,理解其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 词语运用:准确选用生字词,并注意语句的生动性。 - 句子结构:明确对比分析法在具体例子中的应用。

教法与学法: - 强化对比分析和句子表达技巧,通过板书设计辅助教学。 - 课堂中增加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提升学习效果。


4. 《中国石拱桥》(第四篇)

教材地位与作用: - 教材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结合具体事例(如卢沟桥的特殊结构特点),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 - 强化对比分析法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 理解石拱桥的特点及我国桥梁建设的历史成就;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列数字)。 -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法与学法: - 强化对比分析和板书设计,通过具体事例加深理解。 - 课堂中增加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比较分析: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2. 第一篇和第三篇更注重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句子结构的运用。
  3. 第二篇、第四篇更多地通过对比分析法,突出对材料特点的理解。

  4. 教法与学法:

  5. 第二篇和第四篇倾向于采用对比分析法,结合具体事例进行研读。
  6. 第一篇和第三篇更强调板书设计和整体感知的引导作用。

  7. 适合的教学材料:

  8. 如果时间有限或学生基础较弱,建议选择第2篇、第4篇。
  9. 重点突出对比分析法和板书设计的内容更为实用。

总结建议:

《中国石拱桥》说课稿(七)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学习说明文奠定了基础,还让我们对中国的桥梁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教材处理

  1. 教学目标
  2. 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3. 理解作者从具体到一般、从整体到局部的论证顺序。
  4. 感受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5. 重点难点

  6. 提炼石拱桥的特点知识(如“桥洞成弧形,结构匀称美观”)。
  7. 学会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比较来突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8. 核心素养

  9. 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说明顺序的理解和推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10. 团队协作:小组讨论中的交流和分享,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
  2.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说明文,对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还比较陌生。他们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如何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来说明事物。

  3. 教学难点

  4. 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的是“准确”与“严密”的意思。“使用数字准确”可以去掉;“无法确定”可以用推测的方式表达。

  5. 生活经验

  6.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桥梁,学生可能有较深的兴趣点。通过介绍当地石拱桥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法学法

  1. 导学案教学
  2. 教师提前设计导学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任务要求,引导他们自主阅读和复习相关知识。
  3.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

  4. 小组讨论法

  5. 学生分组合作,分享各自的见解和疑问。教师鼓励大家相互交流,互补不足,共同进步。

  6. 分层次讲解

  7.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层次,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对于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重点讲解说明文的写作要点;而对于部分理解较困难的学生,则在课堂上重点辅导,课后进行补充练习。

  8. 互动反馈

  9. 在小组讨论中设置反馈机制,教师参与并及时纠正错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说明文,以及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无论是赵州桥还是卢沟桥,它们都很好地展示了中国石拱桥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

  2. 特征提炼

  3. 赵州桥:1300多年的历史,桥洞成弧形,结构匀称美观。
  4. 卢沟桥:大约公元282年建成,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之一。
  5. 中国石拱桥: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形式多样。

  6. 语言特点
    作者用准确、周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数字和事实展示了桥梁的卓越之处。


五、作业设计

  1. 介绍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老城区”的石拱桥),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说明其特点。
  2. 把你的发现写在小纸条上,和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通过今天的《中国石拱桥》课,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桥梁的知识,更学会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收获满满!

说课稿:《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中国石拱桥”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结构特点和历史地位。
  2. 学会阅读并理解简单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3. 在讨论过程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周密的特点。

一、导入环节

  1. 引导参与
    鼓励学生讨论:有哪些古代桥?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 网络影院播放资料

  3. 录音《辞海》中的卢沟桥,对比教材内容。
  4. 视频展示卢沟桥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5. 联机讨论

  6.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并用“电子抢答”或“语音对讲”进行交流。

二、作者介绍

  1. 网络影院播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视频
  2. 视频展示两座古代桥梁的区别与联系。
  3. 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4. 电子抢答

  5. 学生围绕“为什么用‘不但……而且’?如果删去,会不会有问题?”提问。

  6. 语音对讲

  7. 教师逐句讲解教材内容,并结合视频解释。

三、比较阅读

  1. 分析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2. 强调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大石拱桥,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两侧各有两个小拱。
  3. 教师强调:“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一句是否合理?为什么?

  4. 网络影片展示卢沟桥的历史地位

  5. 录音《七·七事变》中的卢沟桥事件背景。

  6. 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

  7.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视频内容和资料介绍,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
  8. 通过“学生演示”分享成果,教师展示自己心中的桥。

四、朗读

  1. 读文部分
  2. 鼓励学生自由读文,完成词语积累。
  3. 用“文件分发”分组交流:赵州桥和卢沟桥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4. 理解说明顺序

  5. 强调作者在介绍赵州桥时的逻辑结构:
    • 主次关系:大拱、小拱、整体功能。
    • 地理位置:位于中原地区。

五、了解说明对象

  1. 网络影院播放卢沟桥的历史背景视频
  2. 学生通过“语音对讲”分享自己的观点。

  3. 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

  4. 讨论:卢沟桥的突出历史地位在于什么?
  5. 画出卢沟桥的示意图,标出相关数据(如修建年份、长度等)。

  6. 教师总结

  7. 教师结合全文,说明作者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功能顺序介绍了这两座桥的。

六、理解文字说明

  1. 问答环节
  2.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提问:

    • 为什么用“不但……而且”?是否合理?
    • 文中提到“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一句是否正确?
  3. 教师引导

  4. 教师用“文件分发”展示具体例子,如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

七、总结

  1. 网络影片播放
  2. 录音卢沟桥的历史地位与教育意义。

  3. 教师总结

  4. 撰写板书: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是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主次关系,共四点说明对象。

八、课后练习

  1. 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2. 读一读课本内容,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3. 完成《资源与创新》中的相关练习题。

九、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 | | |____|____| | | | |__|__|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周密特点
1. 准确与周密:说明文用语讲究分寸。如“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这一句是否合理?如果删去,会不会有问题?

  1. 从文章结构看:作者先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再通过文字说明其功能,最后总结说明顺序。

板书设计
``` 中国石拱桥 | | | |_|_| | | | |||


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 总结事物的情况 2. 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顺序: 1. 地理位置: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 2. 主次关系:大拱、小拱、整体功能

说课稿:《中国石拱桥》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与地位
  2.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章“中国石拱桥”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特点和伟大成就,说明了我国桥梁建设的辉煌,并且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智。
  3. 本节内容属于说明文范畴,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教学重点:1. 掌握“雄伟”、“残损”、“古朴”等词语;2. 了解文章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的说明顺序。
  6.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石拱桥特点的思考方式,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7. 教学目标

  8. 知识与技能:理解“雄伟”、“残损”等词语,掌握概括句子的方法。
  9. 情感态度:了解我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情怀。

二、说教方法

  1. 教学设计思路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互动与趣味性。
  3. 引入生活实例,引发学习兴趣。
  4. 自主阅读、教师点拨结合,激发主动探究能力。
  5. 综合讨论法,促进团队协作。

  6. 教学策略

  7. 对比阅读:通过比较分析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异同,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认识。
  8. 分段阅读:逐步深入理解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突出作者对特征的思考方式。
  9. 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结构安排,把握说明顺序,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4分钟)
  2. 通过预习和视频展示引入,鼓励学生分享感受,激发学习热情。

    • 预习作业:联系生活思考自己见过的桥有哪些。
    • 视频展示:介绍古代石拱桥的历史与成就。
  3. 比较阅读(10分钟)

  4. 分段对比《荷情万种》和《荷花》,探讨两文的区别,明确学习重点。

    • 提问题: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 讨论答案:记叙文侧重描写细节、情感;议论文注重逻辑推理、论证。
  5. 分段阅读(15分钟)

  6. 小组讨论:逐段分析石拱桥的特点,突出作者对特征的思考。

    • 重点语句:如“既形式优美又结构坚固”,说明作者抓住特征的方式。
  7. 整体感知(20分钟)

  8. 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作者意图和语言特点。

    • 提问题:这篇文章如何展开对比论证?
    • 讨论答案: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突出从一般到特殊、概括到具体的说明顺序。
  9. 总结反思与评价(10分钟)

  10. 回顾知识点,归纳思想方法。
  11. 鼓励学生写日记,分享感受和收获。

    • 提问题: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12. 作业布置

  13. 《荷情万种》、《荷花》,完成分析后互相交流。
  14. 让学生分享实际感受。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
1. 教学重点内容(文字和结构)
2. 总结反思
3. 学生总结与作业布置


通过以上思考,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国石拱桥”的核心知识。

赵州桥的历史与工程(说明文)

赵州桥,作为中国四大石拱桥之一,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建筑技艺。从隋朝起,李春用他精湛的工程技术打造了一座横跨清水河上的巨石桥,成为后世桥梁建筑的经典之作。本文将详细讲述其历史背景、工程构造和文化内涵。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是隋朝初年的石拱桥,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座桥不仅是古代 stone arches 的杰出代表,更是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巨石桥。李春在没有起重机或吊车的情况下,用一块高达7.23米、宽9.60米的大石头,将这座跨越清水河的石拱 built起来。他的技术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上,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对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赵州桥的建筑工艺(说明文)

赵州桥的建造过程经过多位工匠的努力,展现了中国古代 stone arches 的卓越技艺。李春采用长方形石料砌法,将1吨重的大石头运到桥上,这些石块在1350年前的隋朝之间有着惊人的艰辛。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工程的难度,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

在建造过程中,赵州桥采用了多道独立的 stone arch 和两个小 stone arch 来支撑整个桥型。这样的结构不仅能够稳固桥身,还能有效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李春在桥面的两侧刻划了许多精美的雕刻艺术,这种尖端的设计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艺术和智慧的不懈追求。

从材料到城市的奇迹(说明文)

赵州桥不仅是一座石拱桥,更是中国古代 stone arches 的典范。李春通过多道独立 stone arch 和复杂的结构安排,将一座巨石桥建设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桥梁之一。这座桥不仅是历史上的伟大成就,更成为了后世建筑的灵感来源。

赵州桥的建造过程中充满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李春在1350年前的隋朝时期,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工程能力,将一块高达7.23米、宽9.60米的大石头运到了 bridge 上。这种技术不仅提升了工程的高度,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对智慧的不懈追求。

结语(说明文)

赵州桥,以其独特的石拱艺术和先进的建筑工艺,成为中国古代 stone arches 的杰出代表。李春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突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座桥不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今天,当我们站在其建成1XX年后的今天,可以自豪地说,它就是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唯一尚存的时间最长的一座。赵州桥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一个骄傲和自豪。

返回免费演讲稿列表
展开剩余(
上一篇:解方程二说课稿(解方程2说课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