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茶文化论文(第一篇)
中国茶文化论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其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茶文化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从原始农耕社会到现代化工业社会,中国茶文化始终以创新精神和艺术风格,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从茶树的起源、茶叶的历史演变以及茶文化的内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发展
- 茶树的起源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并且现在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
- 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
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
-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2]。
参考文献
[1] 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 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返回免费演讲稿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