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免费演讲稿 内容页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2025-09-22 07:12:35   本文已影响 5381人 

1.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

  1. 能够快速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基本用法。
  2. 通过分段阅读,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的大致结构和情节发展。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刻画,体会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悟读文章,理解故事内涵
  2. 教师简要导入,提问: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
    参与回答的学生可能会说:文中讲述了“我”因父母送回木雕而被迫要回的故事。
  3. 将文本分成几段,逐段阅读,并标出文中的生字词(如怦、杈、攥等)。

  4. 深入情节,理解故事发展

  5. 问题引导: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文中讲述了“我”为木雕送了人,但为了不引起父母的反感,被迫要回的故事。
  6. 教师提问:这段文字叙述的时间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文字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妈妈、爸爸追查木雕,后一部分是“我”与万芳的友谊。

  7. 分析人物关系,理解友谊与家庭

  8. 问题引导:文中提到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文中包括了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即“我”)、以及自己的父母和万芳。
    • “我”是一个性格开朗,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9. 教师提问:这段文字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从“我”的角度出发,展示了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以及与奶奶的关系。

  10. 理解人物性格,把握情感表达

  11. 问题引导:文中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
    学生回答:文中“我”是一个被父母忽视、不理解却在帮助别人的人。
  12. 教师提问:“我”的内心世界如何?
    学生回答: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深刻理解和复杂情感。
第二课时
  1. 深入情节,分析故事高潮
  2. 问题引导:这段文字讲述的故事经历了哪些阶段?
    学生回答:文中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3. 回忆文中的对话与描写
  4. 教师提示:除了叙述,还可以通过文中的对话来理解故事内容。例如:“我”的动作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他的语言又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文中提到的对话主要是描述“我”的行为,如“我”去木雕处等。

  5. 分析人物心理,感受情感

  6. 问题引导:这段文字里,“我”的心理状态如何?
    学生回答: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既有愤怒,也有无奈,甚至带有一丝悲伤。

资源准备


2.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

  1. 深入情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结构和人物关系。
  2. 感受情感表达:通过文中的描写,理解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3. 激发心灵共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父母送走自己爱人的困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深入情境,了解故事结构
  1. 回忆文中的对话与描写
  2. 提问:“我”在文中做了哪些动作?他的语言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文中描述了“我”的行为,如去木雕处、叫妈妈和爸爸一起来看等。

  3. 分析人物关系,理解家庭互动

  4. 问题引导:文中提到的都是“我”的哪些人?他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是一个性格开朗,但不认同父母感情的一个人。

  5. 理解情感表达,感受复杂心理

  6. 问题引导:这段文字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生回答:文中描述了作者对父母送走自己爱人的愤怒和无奈,以及后来不得不帮助奶奶的心理过程。
第二课时:插叙友谊,拓展人物关系
  1. 插入友谊片段,丰富故事结构
  2. 问题引导:这段文字中,“我”与万芳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和万芳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耍。

  3. 分析友谊的深层意义

  4. 问题引导:这段文字中的“我”与万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回答:“我”是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人,但不认同父母的感情。

  5. 理解情感表达,深化对亲情的理解

  6. 问题引导:这段文字中,“我”的情感状态如何?
    学生回答: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父母和奶奶的深深爱意,同时也带有一丝无奈和抱歉。
第三课时:总结情感,激发心灵共鸣
  1. 反思文章主题,明确情感目标
  2. 问题引导:“我”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深层的情感?
    学生回答:作者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亲情的深刻理解和复杂情感。

  3. 启发心灵共鸣,帮助学生表达情感

  4. 问题引导:你如何看待父母送走自己爱人的事情?
    学生回答:我觉得这很遗憾,但同时也感到抱歉,因为父母总是希望看到最好的结果。

资源准备


3.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4”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9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并背诵文中加粗的词语,了解这些词语的具体意义。
  2. 通过阅读文章,理解《羚羊木雕》这个故事的整体情节,掌握角色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1.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理解情境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行为,体察到作者的细腻情感和真实感受。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文章中的语言风格、心理描写,理解其中的情感层次和深度。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掌握人物动作和对话的特点。
  2. 对比分析: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描写的情节变化,体察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 引导思考
  2. 研究本文写的是发生在家庭中的一个具体事件:妈妈和爸爸送走了一只叫“羚羊木雕”的小动物给万芳。
  3. 感受文中叙述的情节变化:从妈妈和爸爸的对话,到回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再到在父母逼迫下,“我”违心地去讨要这只“羚羊木雕”。

  4. 情境渲染

  5.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在送走“羚羊木雕”的时候,妈妈和爸爸都显得非常严肃、坚定;在“说”的过程中,人物们的语气也显得严厉。

  6. 人物形象描绘

  7. 重点描写妈妈的角色:“现在它就在我们面前”,她用坚定的语气说:“你要把它要回来!”
  8. 重点描写万芳的角色:“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9. 引导学生反思:本文通过哪些方式展现了“我”的真实情感?

第二课时

分析对话,体察人物内心活动

  1. 角色定位
  2. 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角色的设定:妈妈→严肃;爸爸→严厉;万芳→细腻;我→真实。

  3. 情境引导与任务

  4. 以“说”的形式呈现对话,引导学生体察人物的态度和情感。
  5. 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对话中的神态动作描写:“现在它就在我们面前”,妈妈的神态是怎样的?
    ① 站得笔直;
    ② 运动时显得严肃(紧盯着我);
    ③ 表现坚定(不说话)。

  6. 表达与分析

  7. 分析“说”的语气:妈妈用严厉的语气,爸爸用严肃的语气。
  8. 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的措辞如何影响人物的表情和情感?

第三课时

品析语言方式

  1. 词语运用
  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说”的形式中体察作者的情感表达:“我”在送东西后,心中充满了痛苦;在讨要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愤怒。

  3. 情境与动作结合

  4. 师生共同完成以下对话中的动作描写: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的动作是怎样的?
    ① 持着木头;
    ② 站在原地不动;
    ③ 轻盈地跑向妈妈。

  5. 情感表达

  6. 引导学生体察作者的情感:
    “我要把它要回来!”妈妈的动作是坚定而严肃的;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妈妈的声音是严厉的。

板书设计

| 教学重点 | 国家情感与真实感受 |
| --- | --- |
| 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与真实感受 | 爸爸、妈妈的话中的“说”字,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感觉 |

《羚羊木雕》优秀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2. 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3. 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勾通。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


一、导入新课

渐渐地我们都长大了,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因为是大人,所以你只能委曲求全,你免不了伤心落泪。那么如何与父母交流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或许对你有一定启发。


二、默读与反思

  1. 默读:默读《羚羊木雕》,注意语句的流畅和整体的结构,激发对人物心理的关注。
  2. 畅谈读后感(在这一环节同学们畅所欲言,可能谈谈许多不同的观点)
  3. 再默读:再默读全文,结合前面提出的观点,体会并评价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分角色朗读与研读

  1. 各自练读:每个学生先试着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分好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工,妈妈故事叙述者“我”、“爸爸”、“奶奶”、“万芳”、“妈妈”。
  3. 分角色朗读:每人选择一个角色,扮演一个画面画面。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

四、研读与交流

  1. 女儿为什么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
  2. 女儿认为是自己的“最好的朋友”,万芳并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语气坚定,性格固执;
  3. 女儿心里既有爱,也有不舍,但不知如何平衡这些情感。

  4.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

  5. 作者同情“我”的心情,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批评了父母的不尊重和不宽容。

  6. 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7. 父亲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句话看似矛盾,实质上是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严格要求;
  8. 孩子方面:看到“万芳”时心跳加快、哭着喊起来,内心的难过和失去信任感。

五、讨论与反思

  1. 关于“我”的事情
  2. 讨论:女儿为什么要送木雕给万芳?作者的观点是同情的,但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她的愿望?如何以更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3. 父母与孩子的矛盾解决之道

  4. 孩子要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除了与父母沟通,是否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了解木雕的性质(如贵重)给女儿一些提示,注意保管;或者在孩子心中建立更紧密的友谊关系。

  5. 从孩子那里学到的东西

  6. 父母之间的情感疏离是常见的现象,如何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的重视和责任?
  7. 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珍惜友谊的同时,也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六、总结与作业

  1. 教师总结:总结全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表达,强调成长中的重要发现与成长感悟。
  2. 学生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理解或体会,并写一篇简短的反思日记。

优秀点评

这篇《羚羊木雕》的教学设计非常新颖,紧密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通过描写家庭关系的情感变化来教学主题。

教学重点:

  1. 分角色朗读
  2. 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走向。
  3. 联系生活实际
  4. 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学效果:

  1. 教学设计贴近生活
  2. 文章内容真实、具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课文的乐趣和价值。
  3. 分角色朗读有效
  4. 分角色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提升写作能力。

学生反馈:

  1. 深刻理解了情感变化
  2. 小组同学在讨论中能够围绕“我”的事情展开,不仅讨论了送木雕的事宜,还联系了与父母的矛盾,表现出积极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收获颇多
  4. 学生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反思了自己作为孩子的责任与担当,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友谊理念。

这篇教学设计立意深刻、内容实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情感共鸣,为后续的作文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优秀作文:《羚羊木雕》改写

这篇小故事中,"我"不仅收获了"我的"友谊,还学会了与父母和老师的相处之道。这不仅是对亲情的回归,更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原作分析: 1. 主题与结构: 主题围绕亲情、家庭矛盾展开,结构以叙述为主。 2. 语言风格: 语言较为平淡,缺乏生动描绘,但情感细腻,引人入胜。 3. 阅读体验: - 学生通过预习理解了文中人物心理活动。 -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分享了不同视角的感受。

改写思考:

改写一:"我"的爱与救赎

在教室里的那一幕,"我"成为了人生中最温暖的存在。她不仅收获了"我的"友谊,还学会了如何在父母的爱与老师的关怀中寻找平衡。

小故事改写: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和万芳相遇。万芳是一个严厉但富有爱心的人,她常常以自己的经历教诲我。然而,在一次数学测试后,我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原来,"我"也像班上其他同学一样,需要理解别人的情绪。

小故事改写思考: 1. 主题: 学会理解与接纳。 2. 结构: 通过个人经历引出对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和冲突,再到在人际关系中的成长。 3. 语言: 增加情感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改写二:与父母的不和谐

从"我"的角度出发,我们看到一个普通学生面对家庭矛盾时的心理挣扎。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也改变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

小故事改写: 我的生活像一本普通的书,在父母的爱与老师的关怀中慢慢流淌。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向我求助时,我意识到:真正需要关心的是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付出。

小故事改写思考: 1. 主题: 学会理解他人。 2. 结构: 从个人经历引出对父母和老师的误解,再到面对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 3. 语言: 使用更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改写三:重建友谊

通过一个普通的事件,我们看到了友谊是如何在家庭矛盾中重建起来的。"我"不仅收获了友谊,还学会了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小故事改写: 在一次数学测验后,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发现:原来,"我"也像班上其他同学一样,需要学会理解别人的情绪。这种理解并不是出于固执,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小故事改写思考: 1. 主题: 好友与理解的重要性。 2. 结构: 从个人经历引出对父母和老师的理解和冲突,再到在人际关系中的成长。 3. 语言: 使用更生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总结

通过改写这篇文章,我不仅扩展了内容,还深化了主题。每一部分都展现了"我"的成长与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故事,为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返回免费演讲稿列表
展开剩余(
上一篇:龟兔禁赛300字高一作文

猜你喜欢